新闻动态

文科沙龙·清华教育沙龙 | 面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研究生教育

2025-08-15    点击:


2024年11月8日,清华大学文科沙龙第36期暨清华教育沙龙第2期“面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在清华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举办。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刘惠琴、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梁琼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劲、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玲应邀参与讨论,沙龙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郭菲主持。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共有7.5万名观众同步参与。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的深度融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能量影响着国家未来与民族命运。研究生教育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是立于时代潮头,担纲科教兴国的重要使命与厚望。在此关键节点,来自清华大学的四位专家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之道,并结合清华的教育改革实践,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变迁中的人才发展机遇与挑战。


图 | 沙龙现场(从左至右依次为:陈玲、梁琼麟、刘惠琴、陈劲)


1

竞合提升 构建研究生教育强国

建成何种教育强国?这是推进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事业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刘惠琴以总书记对教育强国的阐释为切入,从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定位与发展实践中破题,参照世界主要国家现状,理性剖析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并提出应以政产学研用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提升创新力的重要思路。

刘惠琴认为,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六力”的提炼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总要求,其中,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国际竞争力三点与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关联尤为密切,只有以此为依托,找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结合点,才能推动研究生教育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为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为此,刘惠琴详细介绍了其与团队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为基础所构建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该指标涵盖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四个维度,为全面把握国家、省域以及院校层面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提供了有效的监测和诊断工具。与此同时,她还从总体规模、就业占比、层次结构、生源结构、支撑条件、国际排名、创新指数等七大方面对美、英、澳、德、法、日、韩、中等国家的国际研究生教育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综合结果显示,中国的创新能力在过去十年内已取得突出进步,但其人力资本与研究维度的表现仍有待提升。

面对教育强国建设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任务,刘惠琴表示,汇聚政产学研用等资源,构建高等教育协同治理机制乃是重中之重。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学术、政府与市场逻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模式,公平与质量导向,短期与长期评价,国际合作与国内安全这六组关系,从而促成政府善治、高校铸魂、企业有为、专业组织赋能的理想局面。


图 | 刘惠琴作主题发言

2

固本拓新 以改革服务国家需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从业者的共同课题。作为国内第一批组建研究生院的院校,清华大学始终致力于培养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一流人才。梁琼麟从研究生院的教育理念与改革思路谈起,以实践案例展现清华大学主动服务国家重要战略需求的殷实努力,并就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研究生教育坦陈己见。

梁琼麟指出,清华大学坚持践行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长期贯彻和落实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以学术学位教育哺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以专业学位教育回应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在“让学术更学术,专业更专业”的实践摸索中,逐步形成了“质量至上,分类培养,过程管理,强化分流,科学评价,闭环反馈”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总体思路。

具体而言,为适应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清华大学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融合发展之路。学校立足国家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对标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在此基础上,重点推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着力打造具有清华特色和时代风格的高水平专业学位培养体系。近年来,学校不断向碳中和、核能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国家重点领域输送优秀人才,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着眼未来,梁琼麟认为,应当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角度继续探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可能。在他看来,深化研究生招生选拔改革、加强对研究生导师招生培养条件的审核评估、推进“本博贯通”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坚定破除“唯论文”倾向改革、加强培养全过程管理、完善分流退出机制等途径,都将有助于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向人民满意这一标准不断靠拢。


图 | 梁琼麟作主题发言

3

育才提质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发展离不开拔尖创新人才的有力支撑。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需求相契合,才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动能。陈劲正是从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需求视角出发,通过剖析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系统阐释了高校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使命与实践路径,为高校更好地肩负起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时代重任提供启发。

陈劲首先深入阐释了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申明“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这一核心要义。他指出,要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应当着眼于五个关键维度的创新实践: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通过这些举措,形成技术和业态模式、管理和制度双重层面的创新体系,切实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能力。

由此,陈劲引出了当前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并进而从“创新”、“质优”、“务实”三个方面明确了新质生产力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总体来说,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要更加重视科学研究,把科学研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真正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此外,陈劲也表达了对新质生产力要求下高校新使命的理解。他认为,面向未来,高校应:以培养顶尖人才、形成高水平人才高地为主要目标;加强以通识教育、跨学科教育、实践教育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使命导向、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式;加强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科研任务环境对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加快以科技强国战略驱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步伐。


图 | 陈劲作主题发言


4

前沿布局 把握科技变革新机遇

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科学中心的转移与科研范式的演进正深刻影响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陈玲以科学中心城市的科研成果规模和质量/强度为测度,对全球科学中心的动态演变展开系统考察,深入分析了AI for Science范式对科研生态的重塑,并就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富有洞见的思考。

陈玲认为,随着科技创新格局的不断调整,科学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形成非均衡的分布特征,且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集聚趋势。通过对119个全球科学中心城市的科研成果规模和质量/强度的量化分析,她发现:世界科学中心正在加速从欧洲、北美地区的中心城市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城市)转移,中国城市在科研产出总量和科学影响力规模上已经取得显著优势,而美国城市则在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强度方面仍持有强劲的竞争力。

陈玲继而阐述了“AI for Science”范式对科研生态的深刻影响。她指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科研活动逐步从传统的实验与数据驱动模式向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新范式演进,推动了知识生产过程的深层次变革。从化学、环境科学到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的AI应用数据表明,AI技术正在为科学研究注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创新力。

面对全球科学中心转移和科研范式变迁对人才的全新需求,陈玲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她强调,既要关注国际合作、跨学科(甚至是“无特定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也要优化评价机制,摒弃单一化绩效指标,构建开放包容的科研生态,以长远质量的发展思路应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挑战,为国家创新力提升提供战略支持。


图 | 陈玲作主题发言

5

跨界融合 开创人才培养新格局

交流环节围绕清华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展开。

梁琼麟介绍了学校正在稳步推进的双轨并行策略:一方面,遵循自上而下传统,积极设立新的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另一方面,以项目制自下而上地激发创新活力。其中,后者作为对国家需求的快速响应机制,已在碳中和等重点领域凝聚十余支院系力量,形成了跨学科培养方案设立、课程体系建设及双导师指导等宝贵实践经验。

刘惠琴从“跨界融合”视角强调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她认为,面对这一艰深的系统性问题,必须坚持问题意识导向,只有基于此形成的教研团队,才能肩负起研究生教育强国的重任。她进而以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六加一”学科布局和教育研究院联合多院系开展的“未来教育与学习”学科交叉硕士项目为例,展示了清华大学在现代人才培养和回应前沿需求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陈玲提议应打破传统培养方案界限,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为学生预留一定比例的跨学科自主选课空间,以充分释放其探索欲望及创新潜能。援引谷歌的“70/20/10原则”,陈玲指出,为学生创造自由探索的条件,不仅能够让跨学科教育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也将更有效地赋能学生,使之成长为具备多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陈劲则呼吁应加强跨学科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充分发挥PBL教学法(Project/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基于项目/问题的学习)在知识传输效率方面的优势,通过科研实践夯实人才培养。同时,他还主张深化跨院系教学合作,以更立体的学科视野和更深入的知识交流增强学生的跨界思维,共同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

此外,教育研究院教授李曼丽也提出了对研究生教育与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关键问题的关切。对此,刘惠琴回应道,研究生是科研创新的生力军,未来应通过灵活的培养模式和科教融合等途径为其创造更宽广的创新空间。陈劲则强调科学研究应注重科学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善用“巴斯德象限”(Pasteur's Quadrant)等工具,引导研究生在选题上着眼于科学前沿与实践需求的交叉地带,力求实现科研与工程的双重突破。


图 | 沙龙现场

图 | 主持人与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