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王亚华、戴瑶、慕玲:用案例认识世界、培养人才和影响社会

2023-04-22  中国研究生  点击:

编者按


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主题赛事之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香港乡村振兴队”(队员:邢文威、尚海龙、梁志恒、莫盛凯、蒲晞;指导老师:王亚华、戴瑶、慕玲)参加“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参赛案例为《成熟后现代社会发展阶段的乡村振兴经验、困境与启示——基于对香港特区荔枝窝村复兴历程的探寻和思考》,团队从全国两千余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总决赛特等奖第一名。4月14日,在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周年总结大会上,团队获颁 “2022年度创新实践之星”。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亚华、戴瑶、慕玲老师在2023年第3期《中国研究生》杂志上发表《用案例认识世界、培养人才和影响社会》一文,介绍指导学生参赛的心得体会。分享全文如下,以飨读者。


清华大学“香港乡村振兴队”荣获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冠军,其参赛开创了很多第一次:一次以香港的研究生为主组队参加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第一次把香港的治理实践引入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第一次开展中国内地和香港乡村振兴实践的互鉴交流。参赛团队及案例在比赛之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作为参赛队伍的指导老师,我们从三个方面分享一些体会。

总决赛颁奖现场(从左至右: 莫盛凯、蒲晞、戴瑶老师、王亚华老师、慕玲老师、邢文威、梁志恒)


运用案例认识复杂世界

案例是非常重要的认识世界的手段。认识世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理论研究,这种方式更多是演绎式的,从现有的知识体系、模型出发认识世界。另一种是经验式的,比如通过观察、调研、访谈、数据分析,这更多是归纳式的。用案例认识世界,其基本性质是归纳式的。管理类学科研究高度依赖情境的特点决定了经验式研究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这也是案例研究在管理类学科当中非常盛行的原因。按照目的的不同,案例可以分为研究型案例和教学案例。研究案例旨在探索新知、发展理论,教学案例旨在认知世界、服务实践。案例大赛的参赛案例主要是教学案例,主要服务于认知世界、服务于育人实践。

参加案例大赛的第一要素是案例的甄选。一个好的案例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第一,要新颖、有趣,最好有独特性;第二,最好是前沿的话题、热点的领域;第三,要有价值、有厚度,案例里面大有深意、有深入理论挖掘的空间。选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参赛案例能够达到的高度。因此,参赛团队首先是要选好题。“香港乡村振兴队”的选题:“成熟后现代社会发展阶段的乡村振兴经验、困境与启示⸺基于对香港特区荔枝窝村复兴历程的探寻和思考”,很好地符合了以上三个标准。首先,这个题目有意思,能引起大家的兴趣,乡村振兴又是热门的议题;其次,香港的乡村振兴有其独特性,因为香港是成熟后现代社会,香港的乡村振兴实践对于内地的乡村振兴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前瞻性。同时,荔枝窝是香港启动乡村振兴的标志,产生了广泛的社会甚至国际影响,有较高的内在价值,展示了成熟后现代社会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在参赛过程中以及比赛之后,大家对这个案例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繁华的香港也有乡村吗”“有乡村振兴的需要吗”,说明此案例是一个受关注而且有趣的选题。

荔枝窝案例介绍

在案例确定选题之后,要进一步明确其定位。公共管理案例有四种基本类型:最佳实践型,指针对某些公共管理难题,案例创造性地提供了解决方案;探索前沿型,即对于新兴的公共管理事务,案例通过探索以提供新知;展现过程型,用案例展现复杂的公共管理过程,呈现复杂问题的丰富细节;揭示困境型,用案例揭示某类公共管理的独特困境,呈现这类公共管理困境发生或运行的内在机制。选定案例之后,要认真思考其定位,属于某一类或者某几类案例的组合,然后在案例写作及案例分析过程中,要紧密围绕案例定位来展开。“香港乡村振兴队”所选择的案例,从最开始的定位就是最佳实践型。所以在案例开发过程中,紧密围绕“如何振兴衰败的乡村”这样一个问题,来展开案例的写作和分析,以对世界范围内包括中国内地的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价值。

案例大赛总决赛现场精彩瞬间

师生共同建构教学相长

案例开发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也是师生共同建构、教学相长的过程。案例大赛对学生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主要包括四个环节:案例甄选,案例写作,理论分析,参赛过程。

这里主要谈谈案例写作和理论分析。案例故事写作最重要的是情节线,能够呈现出精彩的故事;理论分析重要的是知识线,能够有很好的理论的透视。案例写作主要靠参赛队员的努力,当然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指导老师主要的价值,是体现在理论分析上,能够推荐适用的理论,帮助学生建构案例分析框架,梳理案例分析过程的逻辑。

团队在郑州决赛时备赛(从左至右: 邢文威、慕玲老师、莫盛凯、王亚华老师、梁志恒)

如何指导学生深入开展案例分析?以“香港乡村振兴队”为例,围绕“衰败的乡村如何振兴”这个核心问题,进行逻辑性地展开,依次来回答:乡村如何能够激活它的功能?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激活乡村的功能,就要让乡村治理的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如何能让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呢?那就要有效建构乡村治理的共同体。围绕这几个核心的子问题,作为老师要给队员们推荐适用的理论。比如,如何来激活乡村的功能呢?我们团队之前提出过乡村振兴的理论分析框架,这次案例的理论分析部分,借鉴了这个框架去审视如何激活乡村的经济、生态和文化功能。围绕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我们推荐了埃莫森2012 年提出的协同治理模型。如何能够让乡村的治理共同体有效地运行,核心是领导力的供给,而领导力是促成有效治理和集体行动的关键,埃莉诺 · 奥斯特罗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集体行动理论较为适用。这一组理论的结合还需要有好的框架来组织。我们推荐了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用 IAD 框架把三组理论融合到了一起,形成分析本案例的框架。这是我们作为指导教师,为参赛团队提供的专业支持。

从“香港乡村振兴队”十个月的参赛过程来看,队员们的倾心投入非常关键。这个过程中,作为指导老师我们不断地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和斗志。同时,他们也善于自我激励,比如队员们每一次线上会议都命名为“夺冠会议”,尽管是半开玩笑的做法,但鼓舞了士气,调动了团队备赛的动力。当然,通过持续的训练和高强度的备赛,队员们对案例的认识和乡村振兴的理解都有了大幅提升,其公共管理能力和素养也产生了质的飞跃。

备赛过程中的“夺冠会议”

同时,参赛的过程更是一个师生合作、共同建构的过程。案例备赛和参赛都是师生密切互动的过程:学生付出的越多,实际上会带动老师付出的更多;如果老师能够更多地用心投入,又能激发同学们更大的学习热情。在这个紧密的双向互动过程之中,师生都能够切身体会到教学相长。

当然,参加案例大赛给同学们带来的成长是全方位的。MPA 教育有很多环节,包括课程训练、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而案例大赛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如果说MPA 学位论文的意义,在于为学生创造学业的一次高峰体验的话,那么参加案例大赛的意义,就在于创造一次团队合作的高峰体验。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大赛分享会上,“香港乡村振兴队”的五位参赛队员做了非常精彩的分享。他们回顾长达十个月的参赛过程,彼此成为最亲密、最可信的队友,既收获了荣誉、自我超越和蜕变,更收获了值得珍视一生的师生情谊,对公共管理深层次的认同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五位队员每人都提炼和分享了一个关键词:合作、坚持、信心、坦诚、勇气。也就是说,经过案例大赛的洗礼,他们的人生状态发生了变化,人生境界得到了升华。队员们比赛回到香港之后,很多的社团联系他们,很多的媒体采访他们,借大赛的助推又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比如,队长邢文威和队员蒲晞入选了香港大学亚太乡村可持续发展项目的青年学者,队员尚海龙当选香港立法会议员。最有价值队员奖获得者梁志恒同学回港之后,香港的警务系统专门为他开了一次媒体招待会,他通过媒体向香港讲述香港的治理故事,还应邀为300 多名香港警察学院的教官和学员作案例大赛参赛分享,激励和鼓舞了更多香港警员。队员莫盛凯回港后也应邀为医护界和科技界人士分享案例大赛成果。

梁志恒在香港警察学院作案例大赛参赛分享

推广优秀案例影响社会

优秀的案例不仅可以培养人、教育人,而且还可以影响社会。比赛结束之后,“香港乡村振兴队”及其获奖案例引发广泛关注,先后有超过 50 家的媒体和平台对他们的事迹和案例进行报道,使得参赛案例的社会价值更加凸显。

首先,香港特区政府乡村发展的专责部门、香港社会组织以及香港社会更加关注香港乡村发展和治理。荔枝窝本身是香港乡村振兴的领头羊。早在 2018 年基于荔枝窝的成功复村的经验,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了乡郊办来负责乡村发展事宜,并拨付了 10 亿元用于设立乡郊发展基金。荔枝窝案例的开发和队员们的获奖,在香港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22 年 10 月 27 日,乡郊办特邀获奖队员们进行案例分享和专题交流。“香港乡村振兴队”的事迹促使香港社会更加关注乡村振兴。香港有 700 多个村子,许多村子包括荔枝窝周边的村子也相继走上了振兴的历程。

同时,香港各界更加关注清华大学 EMPA 项目及多年的办学成果,对推动香港青年参与国家治理实践产生积极影响。清华大学EMPA 项目于 2018 年开始办学,是中国内地首个面向香港的公共管理硕士专业教育项目。团队获奖在香港社会各界引起反响的同时,香港媒体也对清华大学 EMPA 项目给予了深度报道。团队获奖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内地的公共管理教育质量是很高的,这也会促进香港和内地的教育融合。在近期香港警察学院为参赛队员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有关领导向媒体介绍,他们有计划把更多的警务人员送到内地培养。

此外,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项目向世界介绍和推广香港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经验。2022 年 9 月 24 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公共事物治理国际研讨会上,“香港乡村振兴队”向世界各国的参会代表介绍了香港乡村振兴的荔枝窝案例。与会代表亚洲理工学院教授在点评当中就说:这个案例非常有意义,对泰国的乡村振兴也是非常有借鉴价值的。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李昕副主任了解案例之后,也认为案例对于乡村振兴、对于减贫有重要参考价值,并邀请团队来参与他们组织的全球减贫优秀案例的评选活动。团队通过把案例分享给世界,对全球的乡村振兴可望带来更多启发。

更重要的是,通过参赛团队的工作,内地更多人开始关注香港乡村,并探寻香港经验的借鉴价值。例如,《中国新闻》报就以“走进荔枝窝,香港也有乡村振兴”进行报道;南方网以“香港乡村振兴的案例可以为全球提供经验价值”来进行报道。确实,这个案例对于世界范围的一般性的乡村振兴是有启发意义的。实际上,我们已经把这个案例用于课堂教学,在 2022 年 9 月 21 日的清华大学国家治理高级研修班上,首次运用这个案例进行教学,启发内地的领导干部通过这个案例,来理解世界范围的乡村振兴一般性机制,收获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通过香港荔枝窝的振兴去理解世界范围的一般意义上的乡村振兴机制呢?简单来看,乡村为什么衰败呢?从全世界来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地、钱这些基本要素从农村流向了城市,所以乡村随之衰败,世界范围内大抵如此。为什么要振兴乡村呢?因为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依赖乡村独特的生态、文化和经济功能,必须要和乡村共生共融。这就决定了城市化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一定要伴随着振兴乡村的进程。那么荔枝窝的振兴做对了什么呢?它最重要的经验是以领导力带动了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了有效、多元的利益协同,激发了乡村独特的功能,实现以城带乡、城乡融合,把各种要素从净流出变成净流入,特别是能够促成人才的回流和产业的兴旺。这个案例所呈现出来的经验对于内地的启发在于要通过有效的领导力的供给,激发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力,同时要能够有效地推进城乡融合、以城带乡,使广大的乡村能够实现振兴。

当然,香港有它的特殊性,但是案例的价值,就在于通过特殊性也能够产生一般性的洞见。那就是荔枝窝的经验展现了社会组织的力量,社会资源对于乡村振兴的推动。内地的乡村振兴,过去更多的是靠自上而下政府的力量,领导力供给的路径也是自上而下,比如派驻了 300 多万驻村工作队队员和第一书记。展望未来的乡村振兴进程,内地可以借鉴香港经验,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进来,让更多的社会资源流入乡村,通过激发自下而上的力量,并且能够与自上而下的体制优势结合起来,将会更快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添动能。

“香港乡村振兴队”的参赛及其开发的荔枝窝案例,启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公共管理案例的价值,那就是我们可以用案例深刻地洞察世界,用案例培养优秀的人才,通过推广优秀案例可以造福社会。因此,学生参加案例大赛可以创造出巨大的价值,这也启示我们需要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案例大赛,也应当让案例在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香港乡村振兴队”的参赛及其开发的荔枝窝案例,启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公共管理案例的价值,那就是我们可以用案例深刻地洞察世界,用案例培养优秀的人才,通过推广优秀案例可以造福社会。因此,学生参加案例大赛可以创造出巨大的价值,这也启示我们需要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案例大赛,也应当让案例在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原文 | 刊于《中国研究生》2023年3月刊

作者 | 王亚华 戴瑶 慕玲(清华大学)